對于正在進行持續心肺復蘇且有高級氣道的患者,對通氣速率的建議簡化為每6秒一次呼吸(每分鐘10次呼吸)。上述變更旨在簡化醫務人員的培訓,并繼續強調需要盡早為心臟驟?;颊咛峁└哔|量的心肺復蘇。有關這些變更的詳細信息,請參見下文。
在以下有關醫護人員的話題中,對非專業施救者和醫護人員類似的內容用星號 (*)標出。
2、及早識別患者并啟動應急反應系統
2015(更新):一旦發現患者沒有反應,醫護人員必須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現實情況中,醫護人員應繼續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或請求支援)。
2010(舊版):醫務人員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時,也應檢查反應。
理由:此條建議變更的用意是盡量減少延遲,鼓勵快速、有效、同步的檢查和反應,而非緩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3、胸外按壓的強調事項*
2015(更新):醫護人員應為所有心臟驟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壓和通氣,無論這是否因心臟病所導致。而且,醫務人員比較實際的做法應是,根據最有可能導致停搏的原因,調整施救行動的順序。
2010(舊版):急救人員和院內專業救援人員都可為心臟驟?;颊邔嵤┬赝獍磯汉腿斯ず粑?。
理由:建議未經培訓的施救者實施單純胸外按壓式心肺復蘇,因為這種方式相對易于調度員通過電話進行指導。醫護人員理應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才能夠有效實施按壓和通氣。但是,醫務人員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在單獨行動時,仍應是啟動應急反應系統并給予胸外按壓。心肺復蘇的順序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改變,比如在醫護人員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 AED時。
4、先給予電擊還是先進行心肺復蘇
2015(更新):當可以立即取得 AED時,對于有目擊的成人心臟驟停,應盡快使用除顫器。若成人在未受監控的情況下發生心臟驟停,或不能立即取得 AED時,應該在他人前往獲取以及準備 AED的時候開始心肺復蘇,而且視患者情況,應在設備可供使用后盡快嘗試進行除顫。
2010(舊版):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發生院外心臟驟停且現場立即可取得 AED,施救者應從胸部按壓開始心肺復蘇,并盡快使用 AED。在現場有 AED或除顫器的醫院和其他機構,治療心臟驟停時,醫務人員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并且在 AED/除顫器可供使用后盡快使用。以上建議旨在支持早期心肺復蘇和早期除顫,特別是在發生心臟驟停而很快能獲得 AED或除顫器的情況下。急救人員如并未目擊到院外心臟驟停發生時的情況,則可在開始心肺復蘇的同時使用 AED或心電圖檢查患者心律并準備進行除顫。在上述情況下,可以考慮進行 1?分鐘至 3分鐘的心肺復蘇,然后再嘗試除顫。凡是有兩名或更多施救者在場的情況,都應在去取除顫器的同時進行心肺復蘇。
對于院內突發心臟驟停,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或反對在除顫之前進行心肺復蘇。但對于有心電監護的患者,從心室顫動 (VF)到給予電擊的時間不應超過 3分鐘,并且應在等待除顫器準備就緒的同時進行心肺復蘇。
理由:盡管有很多研究對比了在電擊前先進行特定時長(通常為 1?分鐘到 3分鐘)的胸部按壓,和 AED就緒后盡快給予電擊兩種情況,但患者預后沒有出現差別。在安放 AED電極片的同時應實施心肺復蘇,直到 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
5、胸外按壓速率:100至120次/分鐘*
2015(更新):對于心臟驟停的成年患者,施救者以每分鐘100至120次的速率進行胸外按壓較為合理。
2010(舊版):非專業施救者和醫務人員以每分鐘至少100次的按壓速率進行胸外按壓較為合理。
理由:建議最低的按壓頻率仍是100次/分鐘。設定120次每分鐘的速率上限,是因為有一項大型的注冊系列研究表明,當按壓速率超過120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會由于劑量依存的原理而減少。例如,當按壓速率在100到119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情況約占35%,而當按壓速率提高到120到139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情況占到50%,當按壓速率超過140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比例達到70%。
6、胸部按壓深度 *
2015(更新):在徒手心肺復蘇過程中,施救者應以至少5厘米的深度對普通成人實施胸部按壓,同時避免胸部按壓深度過大(大于6厘米)。
2010(舊版):成人胸骨應至少按下5厘米。
理由:相比于較淺的按壓,大約5厘米的按壓深度更有可能取得較好結果。盡管有關按壓深度是否有上限的證據較少,但最近一項很小的研究表明,胸部按壓深度過深6厘米會造成損傷(不危及生命)。如不使用反饋裝置,可能難以判斷按壓深度,并很難確認按壓深度上限。施救者必須認識到,胸部按壓深度往往過淺而不是過深。
7、胸廓回彈*
2015(更新):施救者應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
2010(舊版):每次按壓后,施救者應讓胸廓完全回彈,以使心臟在下次按壓前完全充盈。
理由:胸廓充分回彈即指在心肺復蘇的減壓階段,胸骨回到其自然或中間位置。胸廓回彈能夠產生相對胸廓內負壓,促進靜脈回流和心肺血流。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會妨礙胸廓充分回彈?;貜棽怀浞謺黾有乩獌葔毫?,減少靜脈回流、冠狀動脈灌注壓力和心肌血流,影響復蘇存活率。
8、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次數 *
2015(重申 2010 版的建議): 施救者應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的次數和時間,盡可能增加每分鐘胸外按壓的次數。
2015(更新):對于沒有高級氣道接受心肺復蘇的心臟驟停成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目標應該是盡量提高胸部按壓在整個心肺復蘇中的比例,目標比例為至少 60%。
理由:胸外按壓中斷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氣等)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無意造成(如施救者受到打擾)。胸外按壓比例是指實施按壓的時間在心肺復蘇所用總時間中所占的比例??梢酝ㄟ^盡量減少胸部按壓時的暫停來增加胸外按壓比例。胸外按壓比例的理想目標尚未確定。設定胸外按壓比例,旨在限制按壓中斷,在心肺復蘇時盡可能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和血流。
9、成人、兒童和嬰兒 BLS 中關鍵要素的比較
表2列出了2015版中成人、兒童和嬰兒心肺復蘇的關鍵要素(不包括新生兒的心肺復蘇)。10、胸外按壓反饋
2015(更新):可以在心肺復蘇中使用視聽反饋裝置,以達到實時優化心肺復蘇效果。
2010(舊版):使用新型心肺復蘇提示和反饋裝置可能有效地幫助培訓施救者,也可以將其作為整體策略的一部分,以便在實際進行復蘇時提高心肺復蘇質量。對于進行足夠胸外按壓所需的多種技能的復雜組合,培訓的重點應為演示精通水平。
理由:技術設備能對心肺復蘇質量進行實時監控、記錄和反饋,包括患者的生理參數及施救者的績效指標。這些重要數據可以在復蘇中實時運用,也可以在復蘇完成后進行匯報總結,并能用于系統范圍的質量改進項目。即使對于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要在復蘇過程中始終將注意力放在速率、深度和胸廓回彈這三項要點上,同時盡可能減少中斷也是一項復雜的挑戰。一些證據表明,使用心肺復蘇反饋可以有效糾正胸部按壓速率過快的情況,還有另外的證據顯示,心肺復蘇反饋可以減少胸部按壓時的倚靠壓力。但是,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在實際心臟驟停事件中,使用心肺復蘇反饋并未顯示出可以顯著增加良好神經功能預后或提高存活出院率。
11、延遲通氣
2015(更新):對于有目擊者、有可電擊心律的院外心臟驟?;颊?,基于優先權的多層急救系統可以借助 3個200次持續按壓的按壓周期,加被動給氧和輔助氣道裝置的策略,來延遲正壓通氣 (PPV)。
理由:有幾個急救系統測試了對院外心臟驟停的成人患者采取首先進行持續胸外按壓而延遲正壓通氣的策略。在所有這些急救系統中,急救人員接受了以實施高質量胸外按壓為重點的額外培訓。有三項研究針對基于優先權的多層次反應急救系統,這些急救系統既有在城市的,也有在農村的,提供綜合干預,包括3個周期的被動給氧、輔助氣道裝置的置入、200次持續胸外按壓配合間歇電擊。研究表明,有人目擊或有可電擊心律的心臟驟?;颊叩纳窠浌δ芰己玫拇婊盥视兴黾?。
12、在心肺復蘇中使用高級氣道進行通氣
2015(更新):醫護人員可以每 6秒進行 1次人工呼吸(每分鐘10次),同時進行持續胸部按壓(即在心肺復蘇中使用高級氣道)。
2010(舊版):雙人復蘇時建立了高級氣道(例如氣管插管、食管氣管導管、喉罩氣道 [LMA])后,應每 6-8秒給予1次呼吸,不用保持呼吸按壓同步(這樣,人工呼吸頻率為每分鐘8到10次)。
理由:將成人、兒童和嬰兒都遵循這個單一的頻率—而不是每分鐘多少次的一個大概范圍——可以 更方便學習、記憶和實施。
13、以團隊形式實施心肺復蘇 :基本原則
2015(更新):對于醫護人員,2015《指南更新》使得應急反應系統的啟動及后續處理更加靈活,更加符合醫護人員的臨床環境(圖 5)。
理由:BLS流程中的步驟按照傳統以一定順序的形式呈現,以便幫助單一施救者區分操作的先后順序。但是,任何復蘇過程中都受多項因素(例如驟停類型、地點、附近是否有受過培訓的救護人員以及施救者是否需要離開患者啟動應急反應系統等)影響,可能需要調整BLS的順序。更新的醫護人員 BLS流程圖旨在說明哪些時候,哪些地點可以按順序靈活處理。
第三部分.CPR替代技術和輔助裝置
1、關鍵問題和重大變更的總結
傳統心肺復蘇包括人工胸外按壓配合人工呼吸。從產生明顯心輸出量的角度來說,這存在固有的低效的一面。已研究出傳統心肺復蘇的一系列替代方法和輔助手段,以便在對心臟驟停實施復蘇的過程中增強心輸出量。2010版指南出版以來,已有很多臨床試驗給這些替代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數據。與傳統心肺復蘇相比,這些技術和裝置多需要特殊的設備和培訓。當施救者或醫療系統考慮實施這些手段時,必須注意,有些技術和裝置僅在精心選擇的心臟驟?;颊邅喗M中試驗過。
-
不建議例行使用阻力閥裝置 (ITD)輔助傳統心肺復蘇。
-
最近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表明,使用阻力閥裝置搭配主動按壓減壓心肺復蘇,可以增加院外心臟驟?;颊呱窠浌δ芡旰玫拇婊盥?。
-
不建議機械胸外按壓裝置的常規使用,但也已確認,特殊情況下這項技術可能有用。
-
若懷疑由可逆因素導致心臟驟停,可以考慮對選定的患者使用體外心肺復蘇。
2、阻力閥裝置
2015(更新):不建議常規使用 ITD輔助傳統心肺復蘇。當有可用設備和經過適當培訓的人員在場時,可以用阻力閥裝置搭配主動按壓 -減壓心肺復蘇替代傳統心肺復蘇。
2010(舊版):成人心臟驟停時,經過培訓的施救者可以考慮使用 ITD輔助心肺復蘇。
理由:兩項大型隨機對照實驗提供了有關院外心臟驟停使用 ITD新信息。一項大型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未能說明使用 ITD(與使用假裝置相比)輔助傳統心肺復蘇能有任何改善。另一項臨床試驗表明,相比于不用 ITD的傳統心肺復蘇,主動按壓 -減壓式心肺復蘇搭配 ITD有優勢。但是,主要評估指標的置信區間很寬泛,由于同時介入(接受了主動按壓-減壓式心肺復蘇搭配ITD治療組,也使用心肺復蘇質量反饋裝置進行的心肺復蘇,而對照組并未使用這類反饋裝置)而導致偏差的風險較高。
3、機械胸外按壓裝置
2015(更新):無證據表明,使用機械活塞裝置對心臟驟?;颊哌M行胸外按壓,相對人工胸外按壓更有優勢。人工胸外按壓仍然是治療心臟驟停的救治標準。但是,在進行高質量人工胸外按壓比較困難或危險時的特殊條件下(如施救者有限、長時間心肺復蘇、低溫心臟驟停時進行心肺復蘇、在移動的救護車內進行心肺復蘇、在血管造影室內進行心肺復蘇,以及在準備體外心肺復蘇期間進行心肺復蘇),機械活塞裝置可以作為傳統心肺復蘇的替代品。
2010(舊版):經過適當訓練的人員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機械活塞裝置,以便在人工復蘇困難的場合(如在診斷和介入治療過程中)治療成人心臟驟停。經過適當訓練的人員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環胸束帶按壓裝置治療心臟驟停。
理由:三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機械胸外按壓裝置和人工胸外按壓,試驗結果并未說明機械胸部按壓能改善院外心臟驟?;颊叩念A后。因此,人工胸外按壓仍然是治療心臟驟停的救治標準。
4、體外技術和有創灌注裝置
2015(更新):對于發生心臟驟停,且懷疑心臟驟停的病因可能可逆的選定患者,可以考慮以體外心肺復蘇 (ECPR)替代傳統心肺復蘇。
2010(舊版):沒有充足的證據支持心臟驟停治療中ECPR的常規使用。然而,在 ECPR已經可用的情況下,若血流停止時間短暫,且引起心臟驟停的原因是可逆的(如意外低體溫、藥物中毒等),或是適合做心臟移植(如心肌炎)或血管再造(如急性心肌梗死),則可以考慮使用ECPR。
理由:“體外 CPR”一詞是指在對心臟驟?;颊哌M行復蘇時,啟動體外循環和氧合。ECPR涉及在大靜脈或動脈(如股動靜脈)中緊急置管。ECPR的目標是在治療潛在的可逆病情時為心臟驟?;颊咛峁┲С?。ECPR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訓練有素的團隊、專業的設備,以及當地醫療系統的跨學科支持。沒有關于 ECPR的臨床試驗,而且目前已發表的系列研究在選擇使用 ECPR的患者時都有嚴格的納入和排除標準。盡管這些納入標準之間差別很大,但多數僅包括年齡在 18到75歲之間、合并癥較少的患者,患者發生了心源性的心臟驟停,并在接受了超過10分鐘的傳統心肺復蘇后仍未恢復自主循環(ROSC)。醫護人員在選擇潛在 ECPR候選患者時,應該考慮這些納入標準。